权威心理咨询品牌深圳首家国际EAP协会中国分会理事单位 | 中国企业培训最佳服务商20强 | 中国企业培训首选服务商
广东省人力资源研究会副会长单位 | 深圳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
深圳市社会组织总会副会长单位 | 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心理咨询热线400-777-5880
0755-82985430
《改变,从心开始》之情绪平衡:航行于意识的三个层次

《改变,从心开始》

 

学会情绪平衡的方法

 

作者:罗伊·马丁纳

翻译:胡因梦

 

情绪平衡:航行于意识的三个层次

 

    联结身体与心灵的自然愈合能力,最强而有力的途径就是情绪。身体和心灵借由意识联结,融合为一。情绪不仅和中枢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有内在关联,而且深深联结我们的思维模式与生理健康。情绪同时也代表能量的流动,它沿着身体里的特定经络,集中在七个能量中枢——也就是梵文所谓的七个脉轮(chakras)——之上。

如果我们开始把情绪当成动能来探索,并运用“情绪平衡技巧”(Techniques of Emotional Balance)来释放阻碍动能的障碍,便可治愈生理上的疾病和缓解压力,甚至能打开意识的更高范畴以及主宰我们的需求与渴望的更大潜能。情绪平衡技巧撷取数种治疗模式与哲学传统,与我们多层次的更高天性协调一致,从而显现出人类的心灵与能量及潜能的终极源头,亦即所谓的造物主,是息息相关的。

情绪平衡技巧是管理情绪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也是最简单的方法之一。过去十年来,我将这项技巧传授给欧洲数千位健康照护专业人士,帮助他们在日常诊治病人的过程中运用此法。这项研究的成果非常耀眼。情绪平衡技巧的治疗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各式的头痛、恐惧症、创伤后压力症候群、集中营症候群、慢性疲劳症候群、过敏、梦魇、害羞、怯场、尼古丁或酒精成瘾,甚至婚姻或人际关系问题,都能达到95%以上的治愈率。1999年,我开始在加州拉霍亚(LaJolla)乔普拉身心灵健康中心 ( Chopra Center for Well Being)讲授情绪平衡技巧,并得到了类似的回馈。本书并无意取代专业治疗,不过有了书中提供的工具,你就可以学习化解痛苦的感受,而你所得到的洞见将会帮助你步上自己的灵修之路。

就本质而言,此书以及其中的情绪平衡技巧攸关于和造物主接轨这件事。造物主是无边无际、没有限制的,它就是“所有的现在”(All That Is)、“所有的过去”(AII That Was)以及“所有将会出现的未来”(AlI That There Will Ever Be)。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生命源头之火里的一小簇神圣火花,我们的情绪就是通往神性的最佳途径。我们一旦脱离了与造物主合一的状态,就等于把我们的能量从生命源头隔绝开来。(事实上,我们太容易忘记或忽略我们神圣的本质了。)孤绝永远是一种自我伤害,更何况我们变得如此擅长于生活在孤绝中,而认为这是其他人、环境、天性或天意把孤绝加诸于我们身上。

如果我们只留意局限于物质世界的五种感官所提供的信息,而忘了我们是谁,我们就陷入了相信除此之外别无他物的幻象。然而我们对现实的观点,只是由我们有限的感官在内心屏幕上投射出的幻影。这便是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终极制约。在我们生长的世界里,其他人也都没意识到自己真正是谁,因此我们才继续深信限制、痛苦、疾病和苦难都是人生的常态。

多数人对自己的伟大潜能毫无觉察,总是继续在生活中制造出相同的制约模式,而导致了压力与疾病的产生。代代相传的知识促成了这些制约,此现象本身便是一种潜意识层面的集体幻相。为了得到智慧,我们首先必须解放自我,挣脱由老师、同侪、心理认知等灌输给我们的诸多受制信念,借着和身体里的情绪、思想及能量协调一致,便可达到自由自在的境地。只有到达那种境地时,我们才能阻止投射式的现实(projected reality)而开始得到当下的存在感,这才是治疗最重要的部分。

人类共享着一项事实:我们都在寻求幸福快乐。幸福快乐一向跟生存的种种需求有关,比如说,我们都需要遮风蔽雨的屋顶、三餐食物、健康的子女或是美满的关系。许多人把幸福快乐跟成功、富有或美貌画上了等号,其实我们可以毫无条件地感受到快乐的。有些人寻求的是一份更高的幸福形式,并称之为“至乐”,即一种全然幸福的状态。至乐是一种没有任何理由就感觉很快乐的心境,也是幸福与自我的最高展现。无条件的幸福、快乐或者至乐,与我们目前的处境或无常易变的情绪无关。至乐乃是一种情绪彻底平衡的存在状态。

你或许会问:如果没有快乐的理由,我为什么会感到快乐?

难道生而为人不足以令你快乐吗?难道存在的本身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快乐的三个层次

 

为了达到并维持在更高的意识层次上,也就是情绪平衡或者至乐的状态,我们需要解析一下快乐的三个层次与三种个人意识层次的关系。平衡情绪是一种技艺,它帮助我们优雅且善巧地锻炼心智,逐步达到并维持在更高的意识状态里。这个微妙细腻的技巧是由20年以上的治疗经验和观察发展出来的。

 

第一个层次:竞争式的快乐

 

在意识中,从竞争得来的快乐是最低的层次。有些人永远困在企图达成竞争式快乐的状态里,他们输的时候往往变得怏怏不乐且具有破坏性。这些人完全经由竞争来界定自己和个人的价值,,并且把“输”这件事看成是个人最终的失败。如果他们输了,他们会很痛苦。

竞争可见于运动,游戏和赌博,以及商业、学术和战争等领域。在这些领域里,当我们得胜或超越他人时,我们都会觉得快乐。在商场上,我们一旦击败了生意的对手,就觉得很快乐;在学校里,我们得到比其他同学更好的成绩时,也感到非常快乐。战利品、收人以及其他衡量的标准,测量出了众多竞争形式的结果;而身为竞争者,毫无疑问会觉得棒透了——尤其在我们脱颖而出,得到第一名,可以享受这些奖赏的那一刻。然而这种竞争式的快乐总是短暂的,迟早我们会尝到被击败的滋味,因为永远会有下一场战役等着我们获胜,而且在每一场比赛之中只可能有一个优胜者或一支队伍胜出,其他人都被界定为“失败者”。

以下这则古老的印度故事,描绘出了这种形式的快乐的局限。

两个商人在一条繁华的街上比邻开设了类似的商店,他们每天激烈地争取客源,而两人唯一的快乐就是从对方手中抢走一个客户,或是比对方赚进更多的利润。他们活着的目的只是为了看到对方失败。

有一天,天神派遣了一位使者,到其中一个商人面前。“你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东西。”使者告诉他说,“而且从现在开始,你的任何愿望或渴望都可以实现。”不用说,这个商人非常高兴天使是冲着他,而非他的竞争者来的。

“不过这是有条件的。”使者又说道。

“什么条件?”商人热切地问道。

“无论你得到什么,你的对手都会比你得到的多一倍。”

商人听了起初满脸沮丧,然后就开始盘算该怎么办。沉思了几分钟之后,他告诉使者说:“我知道我要什么了。请弄瞎我的一只眼睛吧!”

商人的要求属于典型的第一个意识层次。我们有时也会从法律诉讼事件中看到这种自毁倾向。人们觉得有人对他们不公不义,在对方没受到应得的惩罚或是获判无罪时,他们往往会变得冷酷偏激、怀恨在心,他们的一生很可能因此而辛酸苦涩。

 

第二个层次:条件式的快乐

 

条件式的快乐比竞争式的快乐更为常见。处在这个更高一等的意识层次,我们往往会把快乐和特定的外在条件联系在一起。举个例子,当我们年轻、强壮、美貌、充满活力时,我们非常快乐;但是年老的征候一旦出现,我们就变得沮丧受挫了。所以快乐之中必须具备青春的条件。

在另一个场景里,每当婴儿诞生时,小夫妻都是快乐无比的;然而当宝宝变成了无法无天、动个不停的小捣蛋,或是进入了青春叛逆期,父母就变得郁郁不乐或生气愤怒。只要朋友对我们好并认同我们的态度,我们就很快乐;朋友一旦说些不中听的话,或是不同意我们的意见,这份友谊就变质了。

热恋中的我们是处在有条件的意识状态中,觉得一切都美妙极了;然而过了几年,我们的批评变多了,兴致却少了。

条件式的快乐永远不会长久,因为条件总是会改变的,我们迟早会发现事情并不像当初所想的那样.那时我们就可能变得怏怏不乐了。

第三个层次:无条件的快乐

 

无条件的快乐就是至乐。处在这种意识状态中的我们不需要外界的能量或刺激,便能感觉快乐与祥和。毫无条件地生活,就是接受自己是个可能犯错的血肉凡躯,并欢迎改变、死亡和受苦。处在至乐里,无论不舒服或愉悦,我们都欣然接受;我们不执著于结果,而能享受和体验充实的人生,我们对于沿途的幸福安适与种种经验充满了感恩之心,而能心平气和地对待他人和自己。我们放下评断或求对的需求,从容地宽恕一切。我们了解自己跟所有的当下、造物主、我们的整个生命是合一的。

如果我们能毫无条件地活着,多数时间都会处在心理与情绪的中心点而没有任何骚动,也就是处在所谓的“静止点”(still-point)之中。这是一种全然宁静与和谐的感觉,深深感觉到合一与无限。身处静止点就是与真我联结而没有了时间感,没有了内在的嘈杂与分歧,只是与永恒的“当下”合而为一。静止点意味着我们在顷刻之间觉察到身体里的每个细胞在本质上都是完美的,而我们人生的整个目的就是要找到这个没有嘈杂或不和谐的内在境界。

借由联结心中的静止点,我们也会启发他人去寻求最终极的真我。我们内在的合一之光将会照亮周遭的空间,创造出影响他人的连锁反应,并帮助他们从不和谐或骚乱中解放出来。

至乐乃是完美的静默,是所有的当下的完整光谱,如同阳光包含了所有的色彩。一旦失去了这样的静默,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强加设置的界分感;事实上这些界分感之所以会存在,乃是因为我们没有用内在的光来照亮它们。在至乐的状态里是没有界分的。我们一旦发现了界分或骚乱,便脱离了至乐,脱离了静止点。

古老的吠陀经典里面有一则美妙的故事,它点出了我们的真实面目,以及我们何以会忘却自己最初的完整潜能,也就是梵文的swarupa –词。

在印度的某个丛林里,母狮子产下了一头幼狮。不幸的是,母狮生产后不久就死了,留下只有数周大的小狮子。饥饿的小狮子不断试着唤醒它的母亲,却徒劳无功,最后它跌跌撞撞地走开了,迷失在树林里。

在命运扭转的力量之下,寻找食物的幼狮遇见了正在哺喂小羊的母羊,温柔的母羊接纳了幼狮,并喂它吃奶。小狮子被羊群接纳,在羊群中长大,自然(因为它并不晓得)认为自己是一只羊。有时它在羊群里也觉得格格不入,它学不会咩咩叫,青草又令它难以消化;尽管内心有一个越来越强的声音告诉它说,它和其他的羊是不同的,然而现实又似乎不是这么一回事,它最终还是接受了自己和其他的羊是一样的这件事。

有一天,当羊群一如往常吃着青草时,一头巨大的咆哮着的狮子开始追逐它们。受到惊吓的羊群,包括幼狮在内,拼了命地狂奔逃命,咩咩地嘶叫着。看到幼狮如此害怕,而且像羊一样咩咩地叫着,狮子深感震撼而停止了步伐。一瞬间,巨狮一口攫住了幼狮,叼着后者的颈子没入了森林。

狮子向吓破胆的幼狮解释自己并不打算吃了它,而且告诉幼狮,它是森林之王狮子的儿子,不该与羊群为伍,更别提吃青草或咩咩叫了。可是幼狮不理解狮子告诉它的话,只是不断地哀求:“别吃我,求求你!”狮子这才了解幼狮完全没察觉到自己的真实本性。狮子把幼狮带到附近的河边,让它看看自己的倒影。

幼狮看到自己的模样,终于接受了狮子告诉它的话。它走路的姿态立刻变得优雅起来,看上去真的像是一头狮子了。它把头抬得高高的,不再像觅食青草的绵羊。它停止咩咩叫,开始发出狮子的吼声。它终于觉察到了自己的真实本性。

这则古老的故事已经流传了数千年,在今日更具深意。我们多数人就像是故事里的幼狮,忘记了自己真实的本性;有些人的行为就像周遭的羊群,他们既无自尊也不自重地过了一生。我们的行为举止变得像羊一般,为了小小的物质收获而出卖了尊严,但仍觉得不满足,还沉溺于酒精、香芋、糖果或毒品,以求忘忧。我们中间有许多人一直处于坏心情,牢骚抱怨,计较争执,以及为了小问题而倍感压力的情况里。

这个故事让我们联想起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有一小簇神圣的火花,也就是所谓“更高层次的自性”(Higher Self)。西方世界所有风靡当代的精神导师,如迪帕克·乔普拉(Deepak Chopra)、韦恩·戴尔(Wayne Dyer)以及路易丝·海(Louise Hay),都只是在复述着许久以前古人一再告诉我们的事:我们必须放下自己所意识到的缺陷,了悟我们本是神圣的存有。一旦接受了自己的神性,并一心一意地依据它来行止,就能够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活得有尊严,继而能勇敢无畏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如果我们能够接受自己本有的神性,将会视他人为同等神圣的生命,甚至在对方不自觉时也如此对待他们。只有到达那种境界,我们才能够爱、尊敬并接受他人,而丝毫不在意对方的人种、背景、性别、将毫不费力地征服愤怒、恨意、嫉妒、贪婪,而拥有丰沛的爱、同理心、牺牲奉献的精神,以及柔软易感的心。

 

推荐资讯
更多优秀导师
  • 梁宇颂(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注册心理师)

  • 陈韵莲(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李贞(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李虹(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